时间:2016-08-08 17:00 作者: 特约通讯员 王珊珊 来源: 来源:渭南政法网
渭南政法网(特约通讯员 王珊珊)“微信”,这个在当下几乎人人都在使用的平台,无疑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通讯、娱乐工具,而蒲城法院兴镇人民法庭的青年法官,更是在执法办案中充分用足用活了这一现代科技手段,于近期成功使用“微信调解”,审结了一起当事人远在千里之外的离婚案件。
7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兴镇法庭的高娜法官接到了一通来自新疆的来电,略带警觉的接通电话之际,电话那头却传来熟悉的陕西口音:“法官你好,我是李强。你们法院受理的离婚案子要找的被告张栓柱是我的岳父,我听说你们到村里找过好几回!我岳父现在在新疆跟我们生活,己经快70岁了,身体也不好,我想跟你们说一下他现在的情况……”。高法官耐心倾听之际,脑海中闪出了一个念头,在专门询问李强的手机能否使用微信,确认对方的手机可以使用视频功能后,高娜告诉李某,第二天给他回话。第二天在向庭长请示沟通后,高娜决定用视频先与被告“见个面”。在加了李强的微信后,高娜通知原告通过视频对被告张栓柱的身份进行了确认,并征求了其对婚姻的意见。
张栓柱和本案的原告曹英均已年过七旬,两人是2007年再婚的,婚后没有子女,2013年因夫妻感情不和分居生活至今。由于被告张栓柱远在新疆,案件受理伊始,法官为无法通知到被告而挠头。联系上被告后,法官通过对原、被告双方分头征询意见、作工作及组织多次视频“面对面”调解沟通,最终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一致意见,调解离婚。离婚案件涉及身份关系的解除,一般情况下要求当事人必须到庭,但考虑到被告因为身体
原因不能到庭,法官将调解协议以文字形式发送给被告,被告在其女婿李强的帮助下首先在线进行了电子确认,随后为了保证程序的合法,法官又指导要求被告以邮寄的方式再次进行了书面纸质确认。一起双方当事人均已对婚姻心灰意冷,却又因为远隔千里而无法沟通解决的离婚案件,通过法官创意提出的“千里传音”调解方式,得以迅速化解。
这种通过远程在线视频调解的办案方式,对兴镇法庭法官们来说,还是第一次。合理有效、灵活运用现代信息化工具,对某些案件来说,无疑是十分合理的。一方面免去当事人“千里迢迢”的奔波辛苦,极大地减少讼累,从而提高他们对司法工作的配合度和司法公信力;另一方面,之于审判工作来说,亦可以有效提高审判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积极尝试可能的方式办理案件,也是人民司法为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在听到来自视频那边道出的连连感谢的同时,法官们已经在认真思索,如何在今后的办案中,更加灵活有效地运用更多更便捷的方式提高审判效率,服务人民群众了!
(文中涉及当事人姓名均为化名)
上一篇: 一时冲动酿祸端 法官调解化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