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渭南政法网首页 平安韩城网临渭政法网华州政法网华阴政法网潼关政法网富平政法网蒲城政法网白水政法网澄城政法网大荔政法网合阳政法网

首页蒲城新闻 >正文

变“财政拨款”为“集体入股”——蒲城县以“拨改投”改革破解涉农资金投放难题的有益探索

时间:2020-05-21 09:50 作者: 记者 崔晓怡 白冰涛 来源:渭南日报

改革,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和不竭源泉。

近年来,蒲城县涉农资金的“拨改投”改革,正如一个有力杠杆,通过财政资金的有限投入,有效撬动社会资金,产生倍增效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搅动了全县“三农”工作一池春水。

所谓“拨改投”,就是将全县所有涉农类财政资金整合,变行政手段的“拨款”为市场行为的“投资”,注入村级经济合作社,用集体股份的形式,撬动了农村的闲散资金,集纳整合了农村的多种生产要素,用来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蒲城县扶贫办主任麻胜民介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级财政对‘三农’的资金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由于政出多门,这些资金也相对分散,到了村组,几成‘撒胡椒面’状况。如何把这些资金整合使用,既能做到国有集体资本保值增效,又能很好地惠及群众生产生活,同时还能让财政资金使用得透明清晰,成为这几年我们‘三农’工作中一道绕不开的必答题。”

从2017年起,蒲城县探索实践“拨改投”改革,累计整合财政资金13.23亿元,作为集体股金投放到镇村合作经济当中,产生的效益归村集体所有,并实行村财镇监管。由这些镇村新型经济组织带动,全县269个村成立各种特色产业合作社,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条,农民富了、集体壮了,奉先大地上呈现出一派百业兴旺的景象。

金银花开“金银”来

蒲城县尧山镇闫家村地处渭北旱塬地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都以种粮为主,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是个特困村。“像我们这样基础差、底子薄的村子,要是没有个特色产业,就永远不会摆脱贫困。”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颜说。

王春颜是个典型的渭北汉子,中等个头,皮肤黝黑,衣着十分朴素,讲起话来一板一眼。2012年,他从山东引进了耐旱的药材品种金银花。刚开始他种了9亩,当年亩均收入900多元,第二年达到3000多元,第三年超过了5000元。尝到甜头的王春颜急切地把金银花种植推广给本乡村民,可响应者寥寥无几。到了2017年,全村只有9户群众种植。“麦子就算收得少,起码还能填饱肚子,金银花要是弄烂了,那可咋办呀?”回想当初,73岁的贫困户黄裕林道出了大家顾虑的原因。

2017年,蒲城县对涉农资金实施“拨改投”改革,县上给闫家村投了30万元,目标用途明确,作为集体资本入股到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王春颜以此为启动资金,融资20万元,建起渭北地区第一家金银花茶厂。有了茶厂,一切都不一样了。茶厂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金银花一经田间摘回就能直接送到茶厂里,不愁卖不出去,马上就能变现。在村合作社的有效组织下,闫家村的金银花产业效益年年攀升,金银花茶的市场价由当初的每斤40多元,到2019年每斤60多元,今年市场价更是飙升到每斤160元。

“金银花产业靠谱”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共识。王春颜趁热打铁,一方面铆足了劲搞好茶厂的管理经营,一方面积极向村民推广金银花种植。村集体茶厂开办3个多月就赚了17万元,村民人均分红50元左右,虽然数额不多,但它带动的是闫家村的新产业。目前,村里已有200余户种植金银花3700亩,其中贫困户70多户。2019年全村金银花产值达400多万元,平均每户年收入2万多元,可谓是金银花开“金银”来。

靠着这红红火火火的“金银”产业,闫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村、致富村,王春颜认真地对记者说:“乡村扶贫工作,不能只盯着贫困户,而是要着眼乡村产业发展。只有把乡村产业做大了、做强了,群众受益了,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这其中,谁能想到,撬动它的竟然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村级经济合作社,‘拨改投’改革带来的效益不服还真不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蒲城县“拨改投”改革,利用13.2亿元的财政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直接带动酥梨、苹果、设施瓜菜等传统产业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呈现出“北部苹果和香菇、中北部旱腰带金银花、西部奶山羊、南部设施瓜菜和酥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拨改投”改革中,以组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契机,蒲城县还推动形成一个重大成果——所有行政村完成了村上的清产核资,清理收回村集体机动地13万多亩、经营性资产2.4亿元,不仅化解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分产到户工作中积累的矛盾,村上还理清了“家底”,为产业发展增添筹码。

据统计,近年来,全县的“拨改投”产业点带动8316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1029户参与经营,鼓励扶持有劳动能力和意愿贫困群众5176户发展种养产业,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就业扶持脱贫全覆盖,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到2019年,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9717元,比2014年增长296%,年均增幅39%,比同期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30个百分点。

“加法”产生“乘法效应”

蒲城是一块创新的沃土。脱贫攻坚战伊始,这里就率先探索实践出“党组织+”扶贫模式,在全市乃至我省全面推广。此次“拨改投”改革中,为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惠及全体村民,蒲城县从一开始就要求各村必须采取“党组织+”模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合作社理事长“一肩挑”,负责村级股份合作社运行管理。

记者采访发现,“拨改投”下的“党组织+”模式,不仅夯实了基层党委和党支部的扶贫主责,也让党员干部致富带富有了平台,实现了向外“借力”到自主“发力”的转变。“党组织+”被赋予新内涵,产生了“乘法效应”。

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过去就有养殖奶山羊的传统,因多为群众自发的分散式养殖,发展一直是不温不火。实施“拨改投”以后,村党支部书记胡宏社一肩挑三职,带领村两委会一班人创新创业、大干实干,尽情释放聪明才干,推动村上的发展大步向前。他们立足自身实际,分析研判市场,建起了奶山羊养殖小区,并配套建成了中心奶站和技术服务中心,将村民家庭养殖变为村集体统一管理。奶山羊养殖有了规模、有了规范,羊奶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吸引了“红星美羚”和“盛唐”两家乳业企业与村上签订了订单合同。又先后建起果蔬采摘园,引进了以羊粪为原料的有机化肥厂,流转土地1700亩种植苜蓿建成牧草基地,发展起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年产值达400多万元。

“过去,村干部的职责仅限于处理单一的村务管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常常是有想法、没办法。”村党支部书记胡宏社笑言:“‘拨改投’以后,有了资金,有了平台,自然也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再说有考核‘压着’,下有群众看着,你不学本领、不改作风,就过不了关啊。”

蒲城县扶贫办副主任张涛说,向“投资”问“效”,是“拨改投”改革的核心。为了让涉农财政资金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县上要求各村的资金效益不能低于8%,带动贫困户人数不得少于10人。有了“硬指标”,倒逼着基层干部成长为懂市场、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每个村的村情不同,使用‘拨改投’资金的效果也不一样,如果亏损了,就会造成另一种形式的国有资产流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蒲城县创新推出“党组织+”的另一种模式——“联合党委+”,按照地域相连、产业相关的原则,成立联合党委,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金,共同发展特色产业,示范带动各村走上致富道路。

“‘拨改投’就像练兵场,”县委组织部部长李世峰说,在“党组织+”模式新的实践中,不仅练就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有担当的干部队伍,还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实现乡村振兴积蓄了力量。

干群齐心谋发展,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村集体的账户有了积蓄。记者采访了解到,截至2019年,全县20多个村的村集体收益都超过了百万元。大部分村里的环境卫生治理、基础设施修缮、“好媳妇”“好婆婆”等各类先进表彰、逢年过节慰问特殊群众及其他公益事业等,都用到了集体收益的钱。

“就像家里过日子,要权衡好每一件事情,群众才能真正满意”苏坊镇副镇长、党定村第一书记郑杰说,过去是“没有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现在集体的钱集体花、大家的事大家办,党群关系更好了,乡风民风更正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更强了。2019年,党定村被蒲城县委授予“五星级村”,表彰其在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美丽村庄、乡风文明5项重点工作中取得的好成绩。

而今,在蒲城县“拨改投”改革的291个镇村产业点上,“党组织+”正在释放着巨大的裂变能量,建强了基层堡垒,加快了脱贫速度,带来了乡风文明,一面面党旗高高飘扬在兴农产业的田间地头。

“拨改投”蒲城经验的几点启示

连日来,走访在蒲城县乡村大地,发展特色产业热火朝天的场面,坚定致富信心铿锵有力的言语,犹如阳光又似雨露,将攻坚克难的力量和爱民为民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让记者深受感染。蒲城是个农业大县,围绕农业做文章,向长期以来深受老百姓诟病的涉农资金使用“亮剑”,“拨改投”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收到了显著成效,总结起来有几点启示。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是关键。“拨改投”资金和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都姓“公”,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才能确保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次改革中,蒲城县依托“党组织+”模式,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日常工作有机融合,对镇村干部放手放权,支持他们大胆探索、干事创业,成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心骨”“领头羊”,充分发挥了镇村党组织引领作用。干部在担当责任中收获了成就感,本领越练越强,干劲越来越足,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党的基层政权建设也得到了巩固。

二是做强特色产业是根本。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必须牵住这个牛鼻子,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三农”腾飞。蒲城“拨改投”改革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盯住产业要效益。一方面,将涉农财政资金整合投入,让各村发展产业有了启动资本,为他们搭建起平台和载体,不仅以产业经营者的身份参与到市场活动之中,还撬动了各种社会资本助力“三农”,为做强做大给予了力量。另一方面,采取村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方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单家独户发展产业面临的缺技术、缺劳力、惧风险等现实问题,盘活了村集体资源资产,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形成了聚集效应,客观上促使产业布局更加清晰。现在全县269个村都有了主导产业,发展较好的村还招引了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地生根,“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更加完善,农产品优势不断凸显,带动更多群众融入到了产业或产业链中,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三是树立系统思维是要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农村工作点多面广包罗万象,这几年又有许多必须要完成的大任务、硬任务。把握内在联系,进行有效衔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涉农资金的“拨改投”改革,可以说就是蒲城县决策者们系统思维的硕果。其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将贫困户脱贫与非贫困户致富,贫困村摘帽与非贫困村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建立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层组织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乡风文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农业现代化和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线穿”,通过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实现了“三农”工作有机衔接和相互促进。

四是健全制度是保障。制度建设对我们事业的成功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保障作用。为了让“拨改投”改革真正见实效,蒲城县一开始就注重建章立制,在资金监管方面,成立了镇“三资办”,对每一笔“拨改投”资金都严格实施跟踪管理,大到村上的项目建设、小到贫困户务工一天的工资,都由镇“三资办”直接“打卡”支付,做到村上的钱不经村上的“手”,有效保障了资金安全。随着村集体收益的增加,就如何分好“蛋糕”,县委、县政府也提出科学考量后的“顶层设计”:“5221”分配机制,即村集体经济收入的50%用于产业后续发展和贫困户分红;20%全体股民按人头平均分配;20%与乡村文明结合,奖励遵守村民公约的各类好村民;剩余10%用于对村干部的考核奖励,通过利益联结和正向激励,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热情。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蒲城县委书记陈振江说,用好涉农财政资金,既强村富民,又锤炼队伍,既利于当下的脱贫攻坚,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事情上用心用力、多思多干,就是践行初心使命。

编辑:王倩

返回网站首页

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