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渭南政法网首页 平安韩城网临渭政法网华州政法网华阴政法网潼关政法网富平政法网蒲城政法网白水政法网澄城政法网大荔政法网合阳政法网

首页蒲城新闻 >正文

蒲城脱贫路径:两种模式两项改革

时间:2019-12-26 17:16 作者: 记者 夏莲 徐蕊 来源:渭南日报

“村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由村党组织牵头,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产业扶贫示范点。

“联合党委+产业”模式:由镇党委牵头组织,成立联合党委,整合各村产业资源,确定扶贫产业项目示范点,形成区域产业特色和规模。

“拨改投”改革: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捆绑投用,把过去的“拨款”改为“投资”,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投入到各村产业点。

“村、社合一”改革:实行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的模式,统筹推进村级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群众增收、村级治理、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

无农不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要求全面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这对于身处“三农”工作前沿阵地的县委、县政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如何让中央的顶层设计在基层落地落实落细?如何把中央的政策和农民所难、农业所需、农村所盼结合起来?如何统筹推进各项涉农工作?这是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蒲城县委书记陈振江近几年一直重点思考的问题,“在蒲城这样一个农业大县主政,最难解的就是‘三农’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农村其他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没错,“三农”工作千头万绪,理清头绪是当务之急。

为此,近年来,蒲城县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一号工程”,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初步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他们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全方位不折不扣落实中央有关政策和部署要求,并结合县情实际,探索实施了“两个模式、两项改革”,通过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不但助推脱贫攻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而且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综合改革、基层党组织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效结合、全方位推进之路。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全县269个行政村都建成了“村党组织+”产业点,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清零”,10%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0万元,70%的村达10万元以上。

全县农村清产核资全部完成,共清查出集体资产20多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亿多元,收回集体机动地13万余亩,作为村集体的经营性资产,解决了群众多年来对村集体资产占有不公意见大的问题。

全县两年来结合“农民丰收节”,集中对评选出的星级村、户进行挂牌授星,共评定“星级村”119个,其中五星村3个、四星村11个;“星级户”13365户,其中五星户166户。

今年5月,蒲城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13.37%下降到1.57%,群众的认可度达到97.34%,远超国家脱贫退出标准。

路径一: “村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带头作用

蒲城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贫困村119个,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96户51766人。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年龄偏大,普遍缺少发展产业的资金和技能,内生动力不足,成为脱贫攻坚的最大障碍。

怎么办?

答案还要在实践中寻找。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蒲城县委、县政府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镇村在产业发展中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找不清方向、抓不住重点,群众单打独斗形不成规模,村级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通盘考虑、系统谋划,创新推出了“村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即由村党组织牵头,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产业扶贫示范点。同时,制定出台了《蒲城县“村党组织+”产业扶贫项目指导意见》,指导各镇村申报项目,规范项目管理。

为了使每个产业项目落到实处,他们将项目分别交由县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水务局等8个涉农部门分镇组织实施,按照“谁主管、谁验收、谁报账”原则,督促指导所负责区域内各产业点项目建设,组织项目验收、报账。

村党组织搭台、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唱戏,这种模式,既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带头作用,加强了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在盘活了村级资源资产的基础上,又解决了群众发展产业的难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苏坊镇党定村就是这种模式的先期实践者。党定村距离盛产羊奶粉的富平县较近,村民有养殖奶山羊的传统,前些年几乎每家都要养上三五只。但村民单打独斗,缺乏科学养殖技术,规模难以扩大,不仅污染环境,还影响村容村貌,羊奶品质和销路也无法保证,奶山羊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2016年,党定村被县上确定为“村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的试点村。当年,该村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建成了四通奶山羊养殖小区,引导养殖户扩大规模,规范养殖。同时,与红星美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由公司保底收购,并且向党定村支付每公斤0.3元的羊奶组织费。此举既解决了养殖户的“卖奶难”问题,同时还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仅服务费一项,每年可为党定村增加集体收入近10万元。而党定村的奶山羊也从2015年的1000多只发展到如今的4000多只,年收益达上千万元。

“这奶山羊可是我们村里的宝贝,我家能够脱贫,全村能够致富,全靠它。”曾经的贫困户徐振江靠养殖奶山羊,仅用两年的时间就脱了贫。如今100多只奶山羊每年为他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徐振江的干劲更足了。

党定村的徐振江忙着照顾他的宝贝奶山羊时,罕井镇武仪村的王建荣正在合作社的基地里采摘香菇,党睦镇孝东村的张宏贵则忙着给托管的果树修剪枝条……目前,“村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在蒲城大地落地生根、全面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靠着村里的扶贫产业脱了贫,他们正在党组织的正确指引下,阔步迈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路径二:“联合党委+产业”模式,破解发展不均衡难题

“村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对蒲城县脱贫攻坚战的实施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在推行中也慢慢显现出一些问题。俗话说,十个手指也不一样齐。同样的道理,269个行政村,各村自然资源不同,“两委”班子能力有强弱,产业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同时,也存在村级产业发展规模受限、区域产业规模效应发挥不够、适应市场能力不强、带动贫困户脱贫成效有限等问题。如何破解发展不均衡难题?如何发挥产业规模效应?陈振江带领班子成员驻点调研、问政于农,向实践学习,向群众的首创精神学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推出了“联合党委+产业”模式。

2018年,蒲城县在对2017年建成的269个“村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产业点全面综合评估的基础上,以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为载体,在16个镇(街道)推行“联合党委+产业”模式,作为“村党组织+”模式的完善和补充。

“联合党委+产业”模式由镇党委牵头组织,采取“以强带弱”的形式,成立联合党委,整合辖区各村产业资源,确定扶贫产业项目示范点,发挥强村经济合作组织成熟运营的显著优势,帮带弱村规避生产风险、融入产业链条,形成区域产业特色和规模,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为确保项目有效实施,各镇党委副书记或分管产业的领导班子成员兼任联合党委书记,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联合党委副书记由强村的村党组织书记兼任。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组织召开项目推进联席会,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我们苏坊镇靠近富平,各村都有养殖奶山羊的传统,但各村产业发展水平不一。党定村发展得比较好,我们就成立了联合党委,利用党定村的优势带动周边其他村,效果非常明显。”苏坊镇联合党委书记、镇党委副书记刘星告诉记者,苏坊镇的“联合党委+”奶山羊养殖扶贫基地,现已辐射带动北姚村、高义村、姚古村、寨子村4个村的产业发展,建成了党定村宏达奶山羊养殖小区和中心奶站、北姚村恒昌奶山羊养殖基地、高义村奶山羊养殖基地、姚古村奶山羊养殖基地及寨子村海钢奶山羊养殖基地。目前全镇奶山羊存栏达2万多只,年收益5000多万元。

在恒昌奶山羊养殖基地,北姚村的养羊大户宋军辉一边清扫羊舍,一边笑着说:“以前看着党定人发了羊财,我们羡慕得不得了。现在成立了联合党委,几个村子联合发展,我们也有了养殖场,再也不用羡慕别人了。”

地处渭北旱腰带上的尧山镇,过去种啥都歉收,如今,“联合党委+产业”模式的推行,让这块贫瘠之地开出了“致富花”。尧山镇金银花扶贫产业联合党委,依托闫家村金银花扶贫产业园区,辐射带动西山村、尧南村、延兴村等7个村发展金银花产业,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同时发展壮大金银花种植、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金银花让群众脱了贫,也吸引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尧山人回到家乡。

“联合党委+产业”模式在蒲城县16个镇(街道)推行,助推了酥梨、苹果、设施瓜菜等传统产业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金银花、奶山羊、食用菌、花椒等特色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发挥带动效应。目前,全县发展金银花5万多亩,建成食用菌大棚950座、年培养菌棒450万个,建成奶山羊养殖舍332栋、存栏8.2万只,全县形成“西部奶山羊和金银花,南部设施瓜菜和酥梨,中北部旱腰带金银花,北部苹果、香菇、金银花和花椒”的产业布局。

路径三: “拨改投”改革,让涉农资金用在刀刃上

农业农村要发展,资金支持是关键。但随着农业农村的多元化发展,财政资金存在投资来源散、投资效益低、覆盖范围小、资产入市难等弊端。“过去,资金拨下去,村上修路用一点,打井用一点,这用一点那用一点,效果并不理想。”采访中,提到过去涉农资金的拨付情况,不少村镇干部如是说。

为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产生良好效益,蒲城县对各类涉农资金(扶贫专项、涉农整合、苏陕扶贫、国企合力团、社会捐赠等资金)拨付方式进行了改革,集中捆绑投用,实行“拨改投”,把“拨款”改为“投资”,投资到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资金为村级经营性资产,接受镇“三资办”监管。收益优先保证贫困群众分红,剩余部分留给村集体,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用于扩大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等。

蒲城北部的罕井镇,过去依靠煤炭资源,经济发展优于临近村镇,但前些年煤炭行业遭遇寒冬,罕井镇的发展也随之受到影响。2017年,罕井镇抓住“拨改投”机遇,对兴龙村等6个村的“拨改投”资金进行了整合,集中发展香菇产业,共建设标准化香菇大棚24座。2018年,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基地联合党委,利用“拨改投”资金建成了年产200万菌棒的生产线1条,标准化养菌棚36座,出菇大棚200座,并配备建设冷藏、烘干、加工、销售、管理等设施。项目建成后每年产值约1200万元,集体收入100万元~150万元,每村增加村级经济积累3万元以上,245户贫困户参与分红,可为80户群众(贫困户优先)提供就业岗位或直接参与发展,月收入不低于2000元。

“要是没有这个食用菌产业园,我家这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曹芬玲和记者聊着天,双手仍麻利地挑拣着香菇。曹芬玲是罕井镇兴龙村的贫困户,丈夫因股骨头坏死丧失了劳动能力,两个孩子在上学,一个老人需要赡养,家中只有6亩小麦,在产业基地打工成了全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我们这里因为气候比较干燥,香菇的品质都比较好,目前生产的香菇,大多销往了东南沿海及韩国、日本等地,可谓供不应求。现在我们在全镇推广这一技术,让香菇走到房前屋后、走进千家万户,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罕井镇党委书记王军说道。

“散钱”变“整钱”,“小钱”变“大钱”,蒲城县“拨改投”改革将原有经营模式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互结合,盘活了涉农资金,有效激发了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让贫困户实现多途径分红,实现多方受益长远发展,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新动能。

路径四:“村、社合一”改革,助推乡村振兴

“村党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党委+产业”“拨改投”,一系列模式和改革的推行,让蒲城的扶贫产业蒸蒸日上。群众的腰包鼓了,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实现百姓期待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蒲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经过充分调查研究,蒲城县实施了“村、社合一”改革,即村党组织、村委会、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一套班子、三块牌子”。今年8月,蒲城县制定印发了《关于推行“村、社合一”模式规范提升村级产业管理的指导意见》,为解决产业发展与群众利益联结问题、规范村级产业管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明晰了发展路径。

根据《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村级产业收益按照“5:2:2:1”的比例进行分配,即:50%用于贫困户分红和村集体经济积累,巩固脱贫成效;20%用于全体村民产业分红,共享红利;20%与“星级户”评选、“村规民约”落实等村级管理工作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核奖惩,使每位村民的利益与合作社的发展相联结;另外10%作为对村干部的考核奖励基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1月15日上午,蒲城县“村、社合一”改革推进会在孙镇赵庄村召开。会上,各镇村代表纷纷表达了自己对“村、社合一”改革的看法。

“扶贫产业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镇村重前期建设、轻后续管理,产业发展和群众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带动贫困户方式多数以分红为主,群众对产业发展漠不关心,有些村清产核资不实不细,管理不规范,发展动力不足。实行‘村、社合一’改革,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以前干多干少都一样,现在干得好拿得多。‘村、社合一’改革,让咱们这些村干部也更有干劲了。”

“以前群众对村上产业发展不太关心,这下关系到自己的利益问题了,群众打心底里上心,也能促进乡风文明。”

会场外的村民对这项改革也充满期待。“听说改革以后,‘星级户’还有额外奖励。”“你激动啥,不遵守村规民约照样罚钱。”

尧山镇闫家村的群众对这项改革感触更深。2018年1月22日,全村就举办了脱贫攻坚表彰暨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大会,为全体村民发放分红14万元,这也是蒲城县首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对全体股东进行分红,当天还为30名贫困户发放了3万元分红。

“去年实行的是平均主义,每家每户分的都一样。今年我们给村民都讲清楚了,谁家违反了村规民约要扣钱,谁家评上了‘星级户’就多奖励。群众更重视评星工作了,邻里矛盾少了,婆媳关系也更融洽了。这对我们村干部来说,相对就好管理了。今年村集体收入将近120万元,我们打算春节的时候按照‘5:2:2:1’的比例进行分配。”闫家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王春彦高兴地说。

蒲城县“村、社合一”改革,通过村党组织、村委会、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推动了合作社运行制度化、农村资源价值化、农民身份股东化、村民受益多元化、农业产业现代化,盘活了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成为蒲城脱贫攻坚实践中的有益探索。目前,这项改革正在试点推广,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两种模式”使党建的“红色动能”得到了充分释放,“两项改革”则产生了“1+1大于2”的实际效果。蒲城县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找到了“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问题的答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兑现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的庄严承诺。

寒冬时节、万物蛰伏,蒲城大地却像它发展的产业一样生机勃勃。罕井镇、洛滨镇的大棚里香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菇农们摘着香菇算着收成;苏坊镇的养殖场内,奶山羊咩咩声此起彼伏,唱响了致富交响曲;党睦镇的冷库里堆满了果实,收藏着果农们丰收的喜悦;尧山镇漫山遍野的金银花仍绿意盎然,为来年的盛开积蓄能量……进入新时代,扶贫的故事写满了蒲城的每一个角落,一幅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画卷,正在蒲城大地徐徐铺展开来。

编辑:马华莉

返回网站首页

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