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09:06 作者: 记者 贾维 来源:渭南日报
每一颗瓜都是问亚军的心头至宝
12月1日,冷空气裹挟着寒意一阵阵袭来,位于蒲城县孙镇的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渭南综合试验站大棚里却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一个庄稼汉在棚里来回穿梭,他须发微白、身体微颤,一双布满褶皱的大手,在近千份西甜瓜育种材料里忙个不停。他的背影略显疲态,但他盯着瓜苗的双眸炯炯有神……
他叫问亚军,是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渭南综合试验站站长、陕西省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栽培岗位专家、渭南市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西甜瓜试验大棚,是他最熟悉的地方;枝头的每一颗瓜,都是他的心头至宝。杂交授粉、田间管理、接种鉴定…… 他在育种大棚里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为渭南培育第一个西甜瓜品种
种子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被称为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渭南是陕西省西甜瓜第一大市,也是全国重要的西甜瓜产区。然而,我市西甜瓜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种业发展不快、品种老化,主栽品种种子主要依赖引进、受制于人等问题,曾经长期面临着没有自主品种的尴尬境地。“我当时就想,我们必须倍加努力,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优良品种,让国人都吃到渭南美味的西甜瓜。”于是,自2008年开始,问亚军便将根扎在了试验田里。
可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需要时间的沉淀,考验研究者的耐心。单是一个杂交配置可能就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一个新品种从无到有就需要五到六年,甚至更长时间。种源收集、分类记载、杂交配置、区试示范、登记命名、上市分销,每一个步骤都不可或缺,每一个步骤都无法一蹴而就。“育种没有捷径,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去。”问亚军擦了把脸上的汗水认真地说。
从摆满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到种植育种材料的试验棚,这是问亚军常年“两点一线”的工作状态,十几个春夏秋冬,他都是在实验室和大棚里度过。育种过程中,除了要像农民种植一样做好日常管理,还要详细了解、掌握每一株材料整个生育周期的生长状况,从根、茎、叶到果实的大小、形状、内在品质、发育时间,一棵植株要记录上百个性状数据,同时开展大量的相关测定和试验。看似枯燥乏味的日常,问亚军却过得津津有味,他说:“你不知道,育种可有意思了,每配置一个组合就会寄托着我的一份希望,任何一株都可能成为‘明日之星’。看着杂交苗在地里一天天长大,有时候真的是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顾,盼望成才!”
选育登记秀雅2号、金至尊、晶翠密特等西甜瓜品种4个,引进分离并创制西甜瓜种质材料1200余份,先后引进国内外西甜瓜品种600余个,筛选出适合陕西大面积栽培的品种安生甜王、众天9号、西州蜜25号、绿博特、秀丽、福运来、慧丽938、娇雪6号等12个……
自2008年开始,问亚军带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农业专家团队充分发挥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渭南综合试验站的技术和平台优势,为实现“零突破”已经努力了14年,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做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助跑人
西甜瓜栽培模式和设施农业的变革是一项棘手工程,也是一项脱胎换骨的大工程。说起这件事,问亚军不由想起了瓜农朋友李德宝。
老李是蒲城县龙池镇老实巴交的瓜农,他与西瓜打了30多年的交道,与西瓜相依为命,没有西瓜就没有老李的楼房和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
问亚军初到蒲城县开展培训的时候认识了老李,在老李的瓜棚里,问亚军讲起了自己引进并培育的西甜瓜种植新品种和新技术。老李第一次知道西瓜藤蔓不仅可以爬地生长,也能顺着架子向上生长,让一个个小西瓜挂在吊蔓上。“老李,你瓜棚里的品种太老了,果实品质差、病虫害多,而且这种落后的栽培模式也该淘汰了。像这样的话,你一年也卖不了多少钱,要不要考虑种植吊篮西瓜?技术我手把手给你教。”问亚军的提议让老李热血澎湃。
说干就干,老李在问亚军的帮助下马上把家里的5亩爬地西瓜换成了吊篮西瓜。果然,按照问亚军传授的科学培育壮苗、植株调整、人工授粉、追施有机肥等技术,老李种出来的吊篮西瓜采光好、田间管理简单、病虫害危害轻,成熟后皮色鲜亮,糖分高,瓜瓤鲜红,口感更酥脆,当年经济效益就实现了翻倍。老李激动地拉起问亚军的手说:“问主任,听你的话没错。我从心里感激你!佩服咱们的西甜瓜专家!”
为了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鼓鼓的腰包,问亚军依托国家试验站分别在渭南市大荔县、蒲城县、富平县及西安市阎良区、榆林市榆阳区建成示范县区5个、示范基地6个,集中示范优良品种、简约化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种苗种子处理技术等新品种新技术面积累计达3万亩以上。同时,不断钻研农业知识,长期深入“三农”第一线,为农户解决生产中低温障碍死苗、拱棚小型西瓜裂瓜、嫁接种苗细菌性病害爆发、顽固性病害白粉病蔓延、根结线虫泛滥等问题。
数据显示,十余年来,问亚军在渭南、阎良、榆林等西甜瓜主产区持续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培训县区级农业技术人员1200人次,高素质农民5800人次,农村种植大户和新型农村经营组织技术骨干280人次,真正帮助农民提升科技素质,打造了致富动力。蒲城六和家庭农场种植户郭银科告诉记者:“以前自己种西甜瓜都按传统经验干,没啥明显长进,现在有了专家指导,科学技术作支撑,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心里更有底了。”
“我今年53岁了,已经是西甜瓜科研领域的一名老兵了。”在问亚军的眼里,科研是无尽头的。他告诉记者,他还想再战十年八载,好把一生都奉献给甜蜜的事业。记者打趣科研人没有生活情调,他却笑了,并深情地倾吐出心中的浪漫:“育种人也有‘风花雪月’,那是‘阡陌四季风,瓜熟香绕梁,蛐声入耳来’……”
编辑:王倩
上一篇: 聚力工业化的蒲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