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渭南政法网首页 平安韩城网临渭政法网华州政法网华阴政法网潼关政法网富平政法网蒲城政法网白水政法网澄城政法网大荔政法网合阳政法网

首页蒲城新闻 >正文

蒲城兴镇木版画的非遗传承

时间:2025-08-04 09:26 来源:渭南日报

柏峰 

前去考察蒲城兴镇木版画的途中,经过渭北平原,远远看见蓝天白云下有一泓碧水,古意盎然的芦苇丛,在秋风中摇曳,不时有水鸟掠过水面……这就是美丽的卤阳湖——这里古称卤池,后来逐渐干涸形成卤泊滩,如今是国家湿地公园。

兴镇就在卤阳湖北岸不远处。

过去在农村老家,每年的春节,家里总要在游街走巷的货郎摊上,请来门神,张贴在门上,门神是木版画,手持刀剑,表情凶猛,却也栩栩如生,形象饱满。门神大多是旌士坊印制。旌士坊就是如今的蒲城县兴镇,南邻卤阳湖,北依丰山,且处在东西交通要道上,而且因造纸精良而闻名天下,成为县西的商贸重地。

3

赵凯军在雕刻木版画

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就是造纸术。这确实是了不起的人类文化贡献。古代的文字书写,先在龟壳、牛骨上刻写,称之为“甲骨文”,后来,又书写在丝绸上,是谓“锦书”,直到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加之雕版印刷的出现,才有了存世今天的古籍文本,推动了版画的发展。

虽然说版画起源很早,早在远古时期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如果算是版画起初的雏形,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木版画,应该是在雕版印刷之后才大量出现的,唐宋时期,已经普及乡野和城镇,明清时期,尤其繁荣。

明清时期,蒲城兴镇木版画兴起,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兴镇发达的造纸业,原料是破布、绳头还有麦秸等,其产纸洁白精良。据说,关中大儒李因笃的《受祺堂诗集》等著作,就是用此种纸张印制。而木版画也需要上佳的纸张印制,就地取材,甚为方便,再说,此地作为地方商业重镇,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为木版画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兴镇木版画制作由来已久,代有传承,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有关专家研究考证:赵家高祖原居渭南县(今临渭区),清代同治末年、光绪初年之间,举家迁徙到蒲城兴镇,迁居之前赵家在渭南至少已有两代人从事木版画,迁居兴镇后很快发展成为当地专门的也是最大的“神局子”。赵家历经时代波折而传承百年,现今的掌门人是其第四代传人赵凯军,其从事木版画制作已有数十年,掌握了家传木版画精湛制作工艺。

兴镇木版画,至今仍然保存着其前辈雕刻的母版,刻版仍然饱满,古拙中透露出遥远的文化气息,而赵凯军新创作的木版画,显然具有新时代的生活情趣,接二连三获奖。我访问的时候,他正在聚精会神雕刻,说是要参加上海举办的一个民间版画展览。兴镇木版画由原先的“飞入寻常百姓家”,而成为“旧时王谢堂前燕”,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一定的社会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一个有趣的雅俗互变现象,这个现象不奇怪,两千多年前周代流传各地的民谣,经过漫长的历史,经由夫子的编撰整理,从而摇身一变,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兴镇木版画的命运类似这样,从民间的通俗画作,走进高端民间版画展,不同的是由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兴镇木版画从而迎来新生。

艺术从来都是与社会文化需求相联系的,兴镇木版画本质是民间艺术,其根系深深扎在乡野之中,作为传统节庆符号,其木版画在春节等时段广受欢迎,以吉祥寓意迎合民众祈福心理而广受喜爱。在上世纪初期,兴镇的木版画达到了鼎盛阶段,木版画作坊从业人员众多,产品不仅畅销本地,还远销周边的晋豫等地。这一时期的兴镇木版画在思想艺术表现上更加成熟,承载着关河民间文化的基因与民众的精神诉求:

其一,主题大多属于扎根生活的民间叙事。兴镇木版画的主题选择始终紧扣民众的生活场景与精神需求,呈现出浓郁的世俗气息与人文关怀。作为年节装饰的重要载体,兴镇木版画最核心的主题是烘托节日氛围。如兴镇木版画《抱瓶童子》,二童各双手捧着花瓶,身体扭转,步伐向相反方向迎面而立,表情喜庆祥和;瓶中插满牡丹荷花,寓意平安富贵吉祥。《门神》系列则延续了传统门神文化,秦琼、尉迟恭等形象威风凛凛,既满足了民众驱邪纳福的心理,又成为关河地域年节中不可或缺的符号。

其二,生活场景的细腻刻画。兴镇木版画擅长表现民众祈福的意愿,并能将生活的烟火气浓缩于画面。《富贵功名鸡》,图中的主体形象是背向而立的雄鸡,昂首挺立,鸡背上分别有“富贵”“功名”字样,鸡口中衔一串带有饰边的四边形或圆形吊牌,上书“一品当朝”“五福临门”。据说,当腊月三十迎完灶神后,把这幅画作贴在其两侧,饱含积极向上的祈盼。

其三,历史故事与戏曲传说的演绎。关河地域对民间历史与戏曲的热爱,也在兴镇木版画中充分体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经典桥段常被改编为版画,通过紧凑的构图展现战场张力;戏曲题材则突出人物的忠勇气质,既传播了文化典故,又满足了民众的审美需求。

4

木版画《富贵功名鸡》

兴镇木版画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关河地域艺术风格,既保留民间艺术的质朴,又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呈现出鲜明的审美表达,一是饱满均衡的视觉张力构图,画面元素丰富却不杂乱,注重主次分明与对称平衡。如《骑马背向舞兵的赵云、张郃》中,人物形象占满了图案的主体部分,左图赵云,头戴国公冠,背插靠旗,右手举剑,左手提龙胆枪,身跨战马,怀中揣着的婴儿即幼主阿斗,是长坂坡大战的英武形象;右图是魏国曹营中的猛将张郃,花脸,双目圆睁,着铠甲、护心镜,战马昂首垂尾,左手舞剑,右手提枪,英气逼人。两位猛将分画两侧,中间有“祥托”“天德”字样,既体现群体感,又通过姿态差异避免单调。版画常以方形的规整框架营造英雄氛围,符合民间的审美心理。二是线条具有流畅细腻的韵律美。线条是兴镇木版画的核心语言,如兴镇的系列木版画《榴开百子》,表现出关中既有刚劲亦有柔美的艺术追求,而线条的粗细变化与疏密排列,赋予画面强烈的韵律感。三是浓艳明快色彩的民俗格调。

其四,兴镇木版画以红、绿、黄色搭配为典型特色,色彩浓郁而不失和谐。常用矿物颜料与植物染料,如石绿、朱砂、藤黄等,通过平涂与晕染结合的手法,使色彩既鲜亮醒目,又富有层次。

兴镇木版画的制作工艺复杂精湛,表现在:1.选材: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当地梨木、枣木等作为刻版材料。这些木材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久性,能够保证刻版的质量和使用寿命。2.勾图:勾图是木版画制作的关键环节,艺人用笔勾绘出图案的轮廓和细节,要求整体版面主体突出,明暗有致,浑然一体。3.刻版:艺人使用特制的刻刀,按照绘制的图案进行雕刻,刻版分为阳刻和阴刻两种,阳刻是保留图案部分,刻去空白部分;阴刻则是刻去图案部分,保留空白部分。艺人需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刻出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的版画图案。4.印刷:将刻好的木版画固定在印刷台上,用刷子蘸取颜料均匀地涂抹在木版上,然后将纸张覆盖在木版上,用工具轻轻按压,使颜料转移到纸张上。印刷时需要掌握好颜料的浓度、印刷的力度和速度,以保证印刷品的质量。5.装裱:印刷完成后,将木版画进行装裱,使其更加美观、耐用。装裱的方式有多种,如卷轴装、册页装等。除过勾图与雕刻图案外,其余均为常规工艺,形成一套有条不紊的流程,从而保证了木版画的印制质量。

5

兴镇木版画刻版

时代在前进,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兴镇木版画却遭遇生存“瓶颈”,其发展也就慢慢“遇冷”,缺少文化需求的兴镇木版画由此转入今天显得有点萧条的局面。好在不绝如缕,延续着往日的艺术命脉……

在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兴镇木版画怎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再现往日的风光呢?我想,木版画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其后续发展需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应该通过多维创新与跨界融合,构建“保护-传承-创新-传播”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找出新发展思路:1.应该构建多层次传承体系,依托家庭传承与“名师带徒”传统模式,积极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建立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探索创新数字化传承手段,利用短视频平台录制其技法教程,吸引人们参与线上学习。2.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复原传统工艺场景,如开发“兴镇木版年画制作VR体验”,让学习者沉浸式感受勾线、刻版、彩绘等工序,解决传统口传心授的时空限制问题。3.更重要的是题材创新与现代叙事,突破传统吉祥图案局限,围绕时代主题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将关河文化、都市景观融入木版画叙事,使木版画人物更具现代亲和力。要探索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建设非遗体验基地,集中展示木版画制作与衍生品,形成文化集群效应。例如,建设兴镇民俗文化展厅与研习场所,可现场参与印刷、彩绘,购买木版画产品。

兴镇木版画的发展需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通过人才培育筑牢根基、产业创新激发活力、传播革新扩大影响、政策保障优化生态,最终实现从“非遗保护”到“文化赋能”的跃升。唯有让兴镇木版画艺术深度融入现代生活肌理,才能使其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关河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编辑:王倩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