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4 15:25 作者: 记者 贾维 见习记者 任百舸 来源:渭南日报
“这根枝的角度再往下压点,不然果子长不好。”8月22日晌午,日头正烈。蒲城县罕井镇南白堤村的文全种植家庭农场里,王文全正猫着腰给红思尼克苹果树拉枝,妻子乔淑芳跟在后面,时不时提醒一句。
见到记者,两人直起身,腼腆地笑了笑。王文全抹了把汗:“这天热得很,但这时候拉枝正合适。果树管理就是要抓住关键时期,过了这个时段,效果都不会好。”
王文全夫妻俩查看苹果长势 记者 贾维 摄
记者注意到,虽然天气炎热,但果园里的每棵果树都显得精神抖擞,枝叶舒展、果实饱满。这与周边其他果园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些果树就像我们的孩子,从2016年种下到现在,整整10年了。”紧接着,王文全夫妻俩说起了种苹果的缘由。
2014年,王文全在煤矿工作时意外受伤,不得不回到家乡寻找新的生计。“那半年,我们把养牛、养羊、种桃、种梨都考察了个遍。”乔淑芳接过话茬,“最后发现还是种苹果最适合,但一定要种出特色,不能走老路。”为此,他们跑遍了白水、扶风,甚至远赴甘肃灵台考察学习,最终选定了瑞雪、瑞香红等新品种。
2016年4月,他们投入全部积蓄100万元,承包了200亩土地。创业之路充满艰辛,尤其是2017年,果园投入最大却毫无收益,资金周转异常困难。“那会儿真是难啊,”王文全回忆道,“钱都花光了,果树正需要施肥打药,急得整晚睡不着觉。”
面对困境,夫妻俩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卖掉县城的房子。当记者问及是否后悔时,王文全毫不犹豫地说:“从来没后悔过。”乔淑芳点头附和:“那时候天天泡在地里,看着小树苗一天天长高,比什么都开心。我们相信,只要用心经营,一定能种出好苹果。”
2019年,夫妻俩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的树苗,长势却差异很大。他们整天蹲在地里琢磨,经过反复观察和测量,终于发现问题出在嫁接点离地的高度上。
“不同的砧木要求不同的离地高度。”王文全解释道,“比如M26要离地3-5公分,337自根砧木要全部埋完,要不然树的长势会受到很大影响。”根据这个发现,他们及时调整了种植方法,果树的成活率大幅提高。
慢慢地,王文全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修剪不仅要掌握理论,更要学会观察。每棵树都要先观察树形、枝条分布和芽眼状态,判断哪些枝条该保留,哪些该修剪。最关键的是要保持树体平衡,既要保证通风透光,又要避免营养浪费。”
在水肥管理方面,他准确把握三个关键时期:3月萌芽期施高氮肥促进生长;6月花芽分化是果树根系生长高峰期,要适当控制水分,加施高磷肥;9月果实成熟期控制水分提高糖度。“不同的品种还要区别对待。”乔淑芳补充道,“瑞雪短枝型喜水肥,瑞香红长枝型树势旺,就要减少水肥用量,每一个品种都要根据特性进行管理。”
转机出现在2022年。经过精心培育,40亩瑞雪苹果喜获丰收,一举卖出160万元的好价钱。王文全笑着说:“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此后,果园效益逐年提升,2023年达到300万元,今年预计能突破400万元。
这时,工人们陆续来上工。王青叶和丈夫停好电动车,笑着打招呼。“我们两口子在这儿干了8年多了。园子里都是本村人,好多都是夫妻搭档。文全哥这儿活计稳定,两个人一年能挣6万多元,最关键的是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她指着正在干活的乡亲们,“大家在这儿不但收入有保障,还能学到新技术。”
同村的张占文也在王文全的帮助下改种瑞雪苹果,亩均增收1万元。“文全他们把技术都教给我们,从不藏私。”张占文感激地说,“我以前种的老品种,一亩地最多收入四五千元,现在能到15000元。”
如今,文全种植家庭农场已经扩大到230亩,还托管着周边500亩果园。农场长期雇用16名当地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问及成功的秘诀,王文全说:“同样都是种苹果,管理方法不同,结果就大不相同。我们注重的是精细化管理,把每棵树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呵护。”
“这些瑞雪、瑞香红苹果再过50天就成熟了,10月要忙上四五十天。”望着硕果累累的果园,王文全脸上洋溢着喜悦。夫妻俩正计划发展智慧果园,带动更多乡亲们致富。
不远处,工人们开始忙碌起来。金色的阳光洒在果园里,给每颗苹果都镀上了一层亮闪闪的光泽。10年坚守,夫妻俩用汗水和智慧,在这片黄土地上种出了最美的“金果果”。
编辑:王倩